这个改革不能光是口号,国家需要拿出资金配套推进。
第三次是1994年的十四大报告,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方针,堪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,必须在两个重要方面有所突破,一是重构市场主体结构,二是加快政府改革,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。
为此邓小平曾有一个评语,说这是一个份量很重的提法。股份制改革意义非凡,首先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重新理解,为马克思的公有制原理和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,同时,也为经济改革最大难题——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改革,找到了一条符合市场规范的路径,沿此方向,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、国企股份制改造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、政府国有资本控股管理等等,才可能成为一系列不断深入进行的改革课题。与此同时,市场经济的力量虽然也在积极成长,但发展环境的难题越积越多,发展成长的制度改善越来越难见成效,发展力量的对比强弱显见。必须强调国有企业的主体功能回归,把非本位职能的大量商业领域让出来,放给民营企业和市场竞争。一个是19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制。
第一次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,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概念。之后,才出现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提高和农村人力的解放,以及继之出现乡镇企业大发展,进而又带动了城市非国有经济的发展。在中国传统体制下,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内,过去实质上是管制型或者经济干预性政府,过多地干预经济,这里出现三个位:第一是越位,很多经济活动,特别是微观经济,不该政府干预的,政府干预了。
第二个是缺位,在公共服务方面,是政府本职之所在,却存在大量的缺位。到2049年建成一个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的现代化国家。其实,一些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,创业都无注册资金限制。现在就是要有极大的勇气,壮士断腕,这是下一步改革必须有的气魄。
那么这次非常高兴地看到,公报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。这三个方面共同围绕一个目标,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这是带有转折意义或者说是颠覆性的事件,它确实颠覆了原有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和计划经济的体制模式,从此开启了改革新纪元。 推进全面改革要上见天光 青评论:那您认为,本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中,有哪些亮点? 常修泽:这个公报我才刚刚看到,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。政府改革面临着繁重的任务,因此,我认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,五环式改革之中的突破口,是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,这是重中之重。第一,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主管意识形态部门的负责人批转了这封信,此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受到批判。具体来说,公报深刻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,就改革这方面而言,未来中国也将面临极其复杂的矛盾和问题。我们就需要寻找这样釜底抽薪的命门。青评论:原来这期间的改革竟如此波折? 常修泽:不知你看过张卓元先生主持的《新中国经济学史纲(1949-2011)》没有?该书曾记载这一段史实,这一文件(指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)的起草于1984年6月开始。
青评论: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改革的目标是什么? 常修泽: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五位一体改革深入研究,实际是指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,五位一体改革将成为中国全方位改革的战略构想,成为一个路线图与顶层设计。不突破这个藩篱,硬骨头就难以啃下。
这次《决定》中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这是一个新提法,无论是深度、广度还是力度,都比基础性作用要强得多。最关键的是,要扩大中产阶层的规模与比重。
青评论:此外,养老问题突出,这方面应怎样解决? 常修泽:中国人口面临的巨大问题,一是老龄化,二是少子化,人口红利的供给出现了变化,未来某个时间点甚至会出现人口与劳力的负增长,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问题。因此,下一步的社会改革,就是要采取合理措施来壮大中层阶层的比重,这是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战略。来源: 北京青年报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改革 。比如说,在经济体制改革中,像垄断性行业的改革,像农村的土地改革,像金融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方面都有坚硬的堡垒。倒逼政府必须要建成一个中立型的,而不是干预型的。青评论:有人说取消行政审批制也是釜底抽薪,这个算不算呢? 常修泽:也算吧。
现在中国的中产阶层只占人口的20%到30%左右,如果经过艰苦的努力,达到60%左右,整个社会就会趋于稳定。可以这么认为,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,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面。
抓住重点,攻破坚硬的堡垒 青评论:在社会改革中,老百姓关心的热点之一是公报里没有涉及户籍改革,户籍改革难在哪儿? 常修泽:我没有看到《决定》全文。我在2008年出版的《人本体制论》一书中曾提出五环式改革——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环境制度改革的理论观点。
除此之外,在社会改革方面,要构建和谐社会,在操作中,就要处理好中国现存三大阶层的相互关系:处理好低收入、中产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关系,实现整个社会的社会共生,就是大家都有活路,也就是穷人不能再穷,富人不能出走,中产必须扩大。但是政府往往走到另一个方面,忽略了一些,强化了一些。
青评论:什么叫全面深化改革?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? 常修泽:我谈三个问题。其实,中共十八大就曾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改革。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是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。传统的户籍制度不仅阻碍着城市化进程,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。
第二波转型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经济体制转型,到今年已经35年。这样一个权威领导机构,也是经济学界、特别是改革领域的人们盼望已久的事情,现在我们看到了回应。
户籍改革属于社会改革。当时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(或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形计划经济为主,市场调节为辅)惯性运作,还是另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路?这涉及到改革方案的基本方向问题。
青评论:在实施过程中会顺利吗? 常修泽:希望加强高层机构的权威性,因为根据前些年的经验,有些好的改革决策推出以后,执行方面并不尽如人意,有的甚至用政令不出中南海来形容,虽然这种形容多少带有一些文学色彩,但毕竟反映出一种现实。青评论: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什么深意? 常修泽:在改革开放初期,曾经有体改委,后来并入发改委。
第一个大问题,从大的历史观来观察,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第三波转型。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来看,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是全方位改革的纲领性文件,《决定》还没有公布,但通过公报可知道,三中全会为全方位的五环式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。正如我刚才说的,五环式改革就像奥运会的五环一样,环环相扣,融为一体。有些地方恐怕还需要釜底抽薪,比如说,这些年在企业改革问题上步履维艰,在企业发展上也存在许多体制障碍。
当今的时代潮流是什么?一是经济上的市场化、全球化和信息革命。二则,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格局中各种阻碍力量的掣肘,各种矛盾将会交织在一起,因此在这种情况下,需要头脑清醒、理性运作,既要有勇气,同时也要有智慧,更大的政治智慧。
青评论:对政府的改革,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? 常修泽:下一步,要强化对政府自身的改革。青评论:对这些行业的改革,看起来很难,连习近平总书记都说是硬骨头,这些硬骨头啃不掉怎么办? 常修泽:由于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边际演进的道路,这是一种渐进式的道路,是从外围先改。
因此三中全会的决定是这样一个基本的精神,为我们提供了新阶段全方位改革的基本方向,也可以看成是新阶段各个相关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。访谈者:青评论 受访者:常修泽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敢于写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青评论: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。